文/ 勞德絲·貝貝 羅納爾多·莫蒂拉 譯/ 陳德雲 呂傳振 熊建輝
可持續發展教育面向未來世界,以人人都有機會接受有質量的教育為願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國際教育與價值教育聯合會相信🌈,有質量的教育的推進和提高可以通過推進“全人教育”這一教育過程而得以實現🦹🏽。全人教育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目標,並力圖使學習者成長為改善人們生活質量、推動積極的社會變革、促進未來一代更健康發展的開拓先鋒。
然而,什麽是全人教育呢🕵🏼♀️🔚?傳統的教育只強調發展人的智力🖕🏼,而全人教育包含了對學習者三項重要能力的關註,即認知、情感和行為能力👗🤾🏻♂️。正如露德絲·昆薩炳(Lourdes Quisumbing, 2002:1 55)博士所強調🧑🏻🔧🙅♂️,有質量的教育不應視為一個支離破碎的或純粹實用主義和機械主義的概念來看👊🏼,而應該以更加綜合全面的方式來認識。而全人教育是個體所有才能的全面發展;其過程是個體的才能🏚,包括身體、智力🔎、情感🤵🏼♀️、審美、道德和精神在內的人類所有能力的發展過程,也是社會變革的過程。
因此📬🐅,教育不能只包括針對人的智力教育,還應包括對人的心靈和其他方面能力的教育🧔🏽♀️。21 世紀的全人教育就應該整合上述諸種要素,而目前只用智商來評價一個人已經遠遠不夠了🙅🏽🧒🏿。《時代》雜誌(2002 年4 月1 5 日)封面曾刊出過這樣一個問題:“亞洲的學校怎麽了?”一些研究發現,亞洲學校的學生滿意度很低🔱,學校中的犯罪率和自殺事件急劇攀升,如瘟疫般蔓延😱,這種狀況就是到近期也並沒有得到多大改觀👩🚀。我們的教育體製究竟怎麽了🧑🏿?我們的學校是否真正以學習者的需要和利益為最終追求💁🏼🚁?學校所開設的課程是否真正切合學生實際,且能有效促進學生發展?我們是否真正將學習者作為與教育者互相學習與促進的對象而真誠傾聽他們的心聲?
布拉德肖(Bradshaw,1 990)對此做出如下評論🧑:我們的學校教育本身就存在巨大的偏見,它註重智力的培養而非人的全面發展。我們重點強調對學生推理🏃🧑🏿🍳、邏輯和數學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了學生情感🧎🏻♀️、直覺和創造能力的發展。結果,我們的學生只會機械記憶、機械模仿🤚🏻、呆板沉悶🛠、墨守成規😺。這與我們培養充滿激情、感情豐富的創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標背道而馳。
因此,我們需要開發一種更加全面、綜合的教學方法🏊🌡。教育必須以關註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的,而非僅僅重視智力的培養👰🏿♀️。然而,全人教育的任務又不僅僅局限於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它還肩負為積極的社會變革培養開拓先鋒的重任👩🏼🦱。以全人教育為策略的可持續發展教育🤙,是為培養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社會的倡導者而努力的🦶🏿。這些未來社會的倡導者應該具備遠見,具備直面解決威脅我們星球生命的所有難題的能力與素質。
一、全人教育的學習方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國際教育與價值教育聯合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人教育學習方法的框架。這一框架包括四個具體的步驟,但四個步驟並不一定遵循固定的順序進行,而是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學習者實際需要♢,由教學促進者、組織者創造性地進行修改和實施(UNESCO- APNIEVE🧚🏻,2004)。
第一步:認知水平———知識。這一步主要關註和培養學習者的智力。它向學習者介紹具體的事實和概念,有關社會問題的信息🚵🏿🐝,本國及其他國家關於文化、歷史、地理、新技術、經濟、工業🙆🏻🕴、政府、宗教、自然環境等方面的背景知識🦻🏽。這些不僅應該包括學習者自己所在國家的背景知識🧑🧒🧒,還應該涵蓋學習者將要深入了解的其他國家的背景知識👩🏽🚒。此外,我們還建議學習者進一步深入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這些知識是如何影響我們自己和他人的🙍🏼♀️⚾️,又是如何影響我們的價值觀和行為的?我們希望🤸♂️,學習者通過對這些知識的深入思考,有助於培養他們的批判性和創造性的思維能力🦹🏻。不過💝,“知識”依然只限於事實和概念的範疇,因此這一水平應該向著更加深入的理解力和洞察力方向邁進。
第二步⬅️🪒:概念化水平———理解。在上述循環圖中,我們對知識和智慧做了區分。未經理解的知識可能導致錯誤的產生,經過理解後的知識則會使人具有更加深邃的洞察力。這就是概念化水平被分為獨立的兩步的原因。“知識”經過教育工作者闡釋後,學習者可以較快地記住,這一步較容易實現;但對於學習者來說,如何理解知識並獲得洞察力是需要智慧的。布萊恩·霍爾(Brain Hall, 2006)將智慧定義為:“關於客觀和主觀事實的熟練知識,這種知識匯聚成為對人類和動態系統以及兩者相互關系的清晰理解的能力。”對學習者來說,將概念具體化更有利於他們容易而全面地掌握👃🏼。這兩個步驟(知識和理解)以培養社會意識、社會覺悟及社會洞察力為目標。
第三步:情感水平———價值。第三步允許教育工作者涉入學習者的情感領域👩🏽✈️。教育工作者絕不能低估學習者的情感和心理領域的重要性。“我們並非因為了解一件事情而去做它,我們所做的,是我們所熱愛和至愛的事情。”(Lourdes R. Quisumbing)然而🙋🏼♂️,教育工作者卻很少能夠問及學習者的感受。通常教育工作者所問及的,僅局限於學習者應該了解的知識。
已有人宣稱🕝,雖然智力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但同時教育也應該註重對心靈的培育🦫。昆薩炳博士(Quisumbing,2005🪳:43)確信𓀊:“心靈的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學習者對於經驗的情感反應是我們教育應該考核的一個基本維度,也是學習者的學習起點所在🧑🦼。通常來說,情感因素提供了使價值觀在行為與日常生活中現實化的動機。一個人能夠很容易地宣稱“簡單的生活方式很重要”,但卻可能因為害怕遭到拒絕或者缺乏信念和意誌力等原因而不能付諸實踐𓀃。
第三個步驟(價值)確保知識和理解通過個體的經驗和反思得以過濾和選擇,並逐漸地得到情感上的肯定和確認,進而作為行為動機、生活目標和理想而被珍視💂🏻♀️、欣賞和擁抱,並最終發展為對社會的關註和責任感。
第四步🎈:行動水平———運用🤿🥬。內化的概念和價值觀最終會導致行動的發生。不管這種行動是表現為更高的交流技巧、更好的決策能力💂🏿♂️🍻,還是體現在非暴力解決沖突能力等方面🦇,都表明價值觀概念找到了融入我們行為方式的路徑🫃🏻💆。因此,學習者面臨這樣一種挑戰:將自發的概念和情感維度的步驟通過外在的行為顯現出來。有時,這種轉變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但有時,這種轉變會涉及到特定領域更進一步的技能提高,這一過程能夠促進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自己的價值觀的能力的發展。
全人教育的過程能夠發展學習者的認知🧑🏽🦱、情感和行為能力👷🏻♂️,並使學習者獲得更多綜合全面的學習結果,這種結果包括知識與理解🦹♂️、洞察力與實現👷🏼♂️、價值觀👨👧、態度🪩、信念⛹🏽♀️、技能、勝任力和行為方式👎🏿。學習結果不能像圖2 所展示的那樣被分割。事實上,它們緊密相聯、密切相關,因而只有具備全面發展素養的教育者才能夠運用創新性的、全面綜合的教育教學方法來使學習者的能力得到最充分的發展(Quisumbing🛀, 2005💆♀️:42)。
雖然在教與學的循環圖中,這四個步驟遵循一定的邏輯順序📍,但這決不意味著它們的順序一成不變。我們可以對這些步驟進行創造性地調整(在《學會求知》一書學習模塊部分中將會證明這一點)𓀍。
二、全人教育的資源和策略
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將教師作為唯一的知識提供者和完美的榜樣。全人教育使教學從傳統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模式轉變成為必然。全人教育要求學習者除了從書本中學習外,還要將關於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文化、經濟、環境等維度的各類文獻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如來自世界宣言、官方文件和報告🧂🏪、多媒體、互聯網🎼、時事刊物🕴🏻、電視和報紙等的資料🦹。全人教育選擇更加能夠喚起情感、更加重視體驗🤽、更加反思性✍🏽🏌🏼、更加互動、更加參與式的教與學策略。
在開展全人教育時,我們建議采用如下策略🦀。
1.音樂8️⃣。歌詞和旋律作為具有強大魅力的媒介,能夠激發人們對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頓悟, 促進可持續發展教育價值觀的形成💅。
2.著名作家的詩歌和名言。它們具有有效激勵作用👱🏿♂️。
3.動畫和剪報。這些可以讓學習者與相關事件和問題保持聯系。
4.等級量表等評價技術🫲🏽➔。這能夠激勵學習者評價他們的情感、價值觀和行為。
5.表達贊同或反對意見。這可以幫助學習者測定他們對於某一特定的價值觀或事件的感受強度。
6.沉思冥想。它能夠使學習者時時觸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洞察力。
7.價值觀排名。這可以促使學習者在面對選擇和澄清優先事項時慎重考慮。
8.價值觀連續統一體。它為學習者在可持續發展教育問題方面提供了更加廣闊的選擇空間👨🏿🎨。
9.完成句子題。這一做法可以使學習者內隱的價值觀指標浮出水面,通過學習者的態度、計劃💹、興趣和目標等表現出來。
10.海報和標語的製作👩🏻🦳。這能夠讓學習者創造性地🫲🏽、具體地表達他們的思想、感情和設想。
11.角色扮演。它有助於學習者體驗如何將自己置於他人的位置上思考問題🌸。
12.講故事。故事講述是更加受年幼的學習者偏愛的學習方式👨🏻🦲。
三📓、全人教育的教學含義
以下是我們關於全人教育的某些教學含義的闡釋👳🏼♂️,供教育者參考。
第一,課程內容成為與學習者個人相關的材料📠。由於價值觀評價的過程(此過程在全人教育的情感維度中進行)涉及學習者個人的主觀經驗,所以它與學習者個人相關。這是因為學習者可以將課程內容與個人經驗和問題真實地聯系起來🐉👩🏻🦼➡️。同時,學習者還可以探究和盡力解決自己面臨的問題和疑惑,探索自己的成長歷程,這有助於他們找到自己有意義生活的方向🔳。
第二,全人教育中的綜合學習體驗強調學習者的自我意識,這種自我意識最終有利於增強學習者的自我認同和自我了解🍧。因此🏡,學習者會更有責任感,能夠擔負起從影響身邊的社區到促進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可持續發展的角色和責任,這其中包括個人、職業、社區🤌🧑🦰、國家民族和整個世界🏗。
第三,教育者面臨這種挑戰:他們應該成為開放、真誠🫵🏿😚、真實📔、非批判態度👩🏽🚀、不具威脅性的聆聽者,以便學習者能夠自由地成長🤓,做回他們自己👩🏽💼。但這並不意味著教育者不能夠對某一學習者公開宣稱的價值觀持反對意見。事實上,關於某一問題的真正對話只有在這種開放真誠的氛圍中才能真正發生。
第四𓀔🏊🏼,教育者應該為學習者樹立榜樣。榜樣並不一定是完美的,但他應是一個向著全面發展的人不斷奮鬥前進的典範。唯其如此⚽️🛡,學習者才有可能被鼓舞去追求理想⏯,同時也不否認自己存在的局限和不足。由於學習者處於不斷發展進步的成長過程中,所以教育者也應向學習者學習🤸🏽,從而使學習成為一個對話的過程𓀐。
總之,全人教育不僅僅要求人們掌握關於可持續發展的事實、概念和理論,它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願景和目標👩❤️💋👨。這種全面發展的人,能夠真正深切關註和關愛自然與環境、深切關註社會體製、深切關註一個民族的文化遺產———關註其自然🧑🏼、經濟、道德與精神的健康發展🦶🏽,以改善當下和未來幾代人的生活質量,從而為建構一個和平與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作出貢獻。
( 文章譯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國際教育與價值教育聯合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理解教育中心 2009 年聯合出版的新書《學會求知🎭:邁向和平與可持續的未來》( Leaning to Know for a Peaceful and Sustainable Future )第九章( A Holistic and Integrative Approach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for a Peaceful and Sustainable Future ))